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投资行为将会限制中国的经济增长吗?_投资决策论文五篇

2022-01-18

经济论文】导语,眼前阅读的这篇文章共有44253文字,由乐阳荣改正,发表到范万文网 www.fwan.cn!范万文小百科:

假定,读音jiǎ dìng,汉语词语,意思指推想,料想;姑且认定;如果。

体制:汉语词语体制:学术语投资行为将会限制中国的经济增长吗?_投资决策论文五篇要是你对此篇文章有什么独特的建议,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篇 投资行为将会限制中国的经济增长吗?_投资决策论文

一、引论

在20xx年3月的工作报告中,朱róng@①基总理提出“我们必须尽快为投体制的改革建立和实施相应的计划”。(注:见http://.cn/english/archiveen/27702.htm。)这一直接的陈述表明,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几乎还没有开始涉及到这些领域的主要问题。而本文将要指出是,投资体制有可能成为

人们普遍认识到 表2)。这些数据说明房屋的建设有很长的时滞,而将整幢大楼出售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到1998年底在建房屋总面积合计达486百万m[2],而从1998年到20xx年6月累计竣工和出售房屋总面积为682百万m[2],也就是前一数字的140%。假定1998年所有在建项目均被完成和出售,那么这些数据说明从1999年开始的工程到20xx年6月仅有7.7%被建设完毕并出售。所以在

表2 商业用房的建设与销售

附图

注:数据从1998年开始,不计此前所有未完成项目的积压待付的订货。在建面积包括此前已竣工的房屋面积和现在正在建设中的面积。计算时假定没有中途被放弃的项目。

资料来源:monthlyindicatorsno.1(20xx):38;no.11(20xx):34;no.7(20xx):38。

5、无法归还的债务

闲置的工厂和“半拉子”工程无法挣得收入从而也无法向投资者或贷款者支付利润。wwW.0519news.COm失败的项目投资必然代表了一种重要的商业损失和坏帐的来源。在此我们并不争论 民族,消除贫困和其他因素,然后再考虑收益率”(zhouwangjun,20xx)。

在投入国家发展基金时,

因而,“ nergy,20xx,energyschemefillsnewfuelchinadaily.com.cn,11june20xx

[23august20xx].[availablefrom.cn/news/20xx-06-11/73319.html].

genghong,2000,"importantcurrentdevelopmentsinthemanagementof

enterpriseassetsandfinances,"guoyouzichanguanli[stateassetmanagement],no.11,pp.15-20.

gilley,bruce,andd.murphey,20xx,"whychinaneedsarealcentralbank

?"fareasterneconomicreview,24may,pp.47-52.

gongzhengzheng,20xx,"dongfengaimstoclinchtie-ups,"chinadailybusinessweekly,13march,24.

huang,kai,jutaoshu,andhoucaishen,1999,"positiveysisofthe

reasonsforenterpriseinvestmenterrors,"touziyanjiu[investmentresearch],no.8,pp.10-13.

investmentyearbook,1997,zhongguogudingzichantouzitongjinianjian

1950-1995[chinayearbookoffixedassetandinvestmentstatistics,1950-1995],beijing:zhongguotongjichubanshe.

jefferson,g.h.,thomasg.rawski,l.wangandy.x.zheng,2000,

"ownership,productivitychange,andfinancialperformanceinchinese

industry,"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28,no.4,pp.786-813.

kangli,anddongwang,20xx,"theroleofcapitalmarketinthe

strategicrestructuringofchina'seconomy,"touziyanjiu[investmentresearch],no.3,pp.21-26.

lijianlin,1998,"economygood,despiteseverecrisisandflood,"

chinadaily.no.4.

lixiaoxi,2000,"economicprospectsfor2000,"zhongguogongyejingji[chinaindustrialeconomy],no.2,pp.16-21.

liufan,20xx,"enterprisespursuehigh-clasluecollarworkers."zhongguotongji[chinastatistics],no.4,pp.

35-36.

liuguoguang,2000,"anysisofchina'seconomicgrowthsituation,"

jingjiyanjiu[economicresearch],no.6,pp.3-10,76.

mijianguo,yangli,andjinlaohuang,20xx,"thechallengesfromthe

openingofbankingservicemarketinchina,"chinadevelopmentreview,3,no.4,pp.83-96.

ministryoffinance,enterprisedivision,20xx,"majorelementsofthe20xx

workplanfortheenterprisedivisionintheministryoffinance,"guoyouzichan

guanli[stateassetmanagement],no.3,pp.4-7.

ministryoffinance,enterprisedivision,20xx,"ministryoffinanceenterprise

divisionworkprioritiesfor20xx,"guoyouzichanguanli,no.3,pp.4-6.

monthlyindicators,chinamonthlyeconomicindicators,beijing:nationalbureauof

statistics.

qiuyuemin,bing,liandyoucai.cai,2000,"reasonsforlossesand

suggestionsforpolicyatstate-ownedcommercialbanks,"jingjigongzuozhexuexiziliao[studymaterialsfo reconomicwork],no.44,pp.1-26.

rawski,thomasg.,20xxa,china'sgdpstatistics-acaseofcaveatlector?[availablefrom编辑整理" href= target="_blank">

chinaeconomicreview,12,no.4,pp.347-354.

rawski,thomasg.,forthcoming,"measuringchina'srecentgdpgrowth:

wheredowestand?"jingjixuejikan[chinaeconomicquarterly].

su,tonghua,2000,yinhangweijilun[onbankcrises],beijing:zhongguo

jinrongchubanshe.

wang,limin.20xx."onthetheoryandpracticeofthefiscalsector'ssupport

ofenterprisereformanddevelopment,"guoyouzichanguanli[stateassetmanagement],no.2,pp.43-45.

wang,ling,20xx,"industrystimulusplan,"chinadaily,30july,5.

wang,tongsanetal.,1999,"lookingatchina'seconomicsituationfrom

thegrowthofindustryinliuzhou",zhongguogongyejingji[chinaindustrialeconomics],no.4,pp.13-18.

yearbook,2000,zhongguotongjinianjian2000[chinastatisticyearbook2000],

beijing:zhongguotongjichubanshe.

yearbook,20xx,zhongguotongjinianjian20xx[chinastatisticsyearbook20xx],

beijing:zhongguotongjichubanshe.

zhang,wenkui,20xx,"policyproposalsforlargestate-ownedinvestmentcompaniesparticipatinginreductionofstate-ownedshares,"chinadevelopmentreview,3,no.1,pp.37-49.

zhao,huanxin,2000,"statefirmsturnedaroundbyreforms,"chinadaily,

12december.

zhou,wangjun,20xx,"suggestionsforthereformofprojectysisfor

railwayconstructionfunds,"jiagelilunyushijian[pricetheoryandpractice],

no.5,pp.29-30.

(原文为英文,由吴桂英翻译整理)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为金右为容

第二篇 论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_投资决策论文

多年来,经济学界将的经济职能统称为宏观经济调控,虽然已经有个别学者注意到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不同,但至今鲜见对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之间的关系进行专门讨论的文献。产业经济学文献中有大量的讨论经济管制问题(主要是产业管制问题)的论著,管制经济学、反垄断经济学以及其他相关经济学领域的文献也有大量的讨论经济管制问题的文献,这些文献主要讨论的是产业管制、微观经济管制问题,而在宏观经济学文献中,则有大量的讨论宏观经济调控的论著。这些论著对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专门领域的问题的研究相当深入,但并没有对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在经济学文献中,也鲜见对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的系统讨论。在专门讨论宏观经济调控以及讨论的经济职能的文献中,流行的观点是将宏观经济调控与的经济职能等同起来。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将等同于宏观,凡是做的事,都成了宏观经济调控;二是对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还不能明确区分两者的异同。实际上,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并不是一回事,宏观经济是有确定的涵义的,并不是任何经济活动都属于宏观经济活动,从而也就意味着并不是对经济进行的任何干预活动都属于宏观经济调控。明确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不仅是经济理论研究的任务,而且对规范政策、规范行为和有效地履行经济职能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拟对二者的相互联系与差别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不同之处

经济管制是指具有经济管制权的管制部门依照制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进行的(主要是)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Www.0519news.cOM宏观经济调控则是指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在相关法规的约束下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需要对宏观经济进行的调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宏观经济调控一词带有较浓厚的计划经济或者管制经济的色彩,“宏观经济调控”一词所表达的意思是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和控制。准确地说,这里探讨的是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节的关系。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对宏观经济只能是进行调节,目标是实现宏观经济的平衡,并不是对经济进行控制,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结果是管制经济。但根据习惯或传统,这里笔者仍称宏观经济调控。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是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同之处的,以下将分别予以说明。

1.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同

虽然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产生的根本原因都在于市场缺陷,都是由市场经济所内生出来的(注:参见曾国安:《经济学》,武汉,湖北出版社,20xx。),但两者产生的具体原因是存在差别的。经济管制主要是由经济的外部性、垄断、信息的不对称、经济人的非理性行为以及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非市场品、有害物品的生产与消费问题、产权保护问题、市场不完善问题等所引起的,宏观经济调控则是由宏观经济失衡(包括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总投资、总消费的波动,总就业的波动,一般物价水平的波动,国际收支失衡,经济增长的波动等)所引起的。两者产生原因的差别导致了干预部门、干预目标、干预手段等等的不同。

2.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

虽然总的来说,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都是要通过对经济的干预,弥补市场的缺陷,充分发挥市场的优长(包括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技术创新,促进积累的增长等),提高经济效率,增进社会福利,但两者的具体目标是存在着差别的。经济管制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主要是:(1)通过的干预解决外部经济效应问题,即限制、减少具有负的外部经济效应的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鼓励具有正的外部经济效应的产品的生产和消费;(2)通过的干预解决垄断问题,即在避减垄断的总原则下,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垄断分别采取禁止、限制以及数量管制、价格管制和促进竞争的政策,以维持或者促进形成有效竞争的行业市场结构,促进企业和产业经济效率的提高;(3)通过的干预增加市场信息的供应量,减轻由信息不对称对经济效率带来的危害;(4)通过的干预约束经济人的非理性行为,如禁止非市场品的生产、交易和消费等;(5)通过的干预减少交易成本,促进市场交易,增进生产性活动;(6)通过的干预进行收入再分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宏观经济调控则旨在通过对经济总量的调节,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具体来说,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对总供求的调节,实现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2)通过对投资的调节,避免或减轻总投资的波动;(3)通过对消费的调节,避免或减轻总消费的波动;(4)通过经济实现充分就业;(5)通过调节宏观经济实现物价水平的稳定;(6)通过调节国内经济和汇率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7)通过逆向的经济调节实现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

3.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出现的时间不同

基于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产生的原因的不同,决定了两者出现时间的不同。虽然经济管制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但由于经济管制主要导源于市场的不完善,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始终存在,伴随着市场经济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因此经济管制伴随着市场经济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而宏观经济调控导源于宏观经济失衡,在市场经济足够成熟,宏观经济失衡对社会大众的经济利益产生了负面影响,损害了经济的正常运行,并危及社会稳定,而且社会充分认识到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并且已经建立起了宏观经济调控的“基础设施”以后,才会出现宏观经济调控。从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演变历史来看,经济管制出现的时间要远远早于宏观经济调控出现的时间,市场经济出现之时,经济管制也随之出现了,在不成熟的市场经济阶段有经济管制,在成熟的市场经济阶段自然也有经济管制(注:实际上,如果不限于市场经济,经济管制在国家或出现之后,市场经济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可以说,经济管制是随国家或的出现而出现的。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外部经济效应问题、垄断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居民的非理性行为等等,在市场经济产生以前就存在,只不过其规模、影响等小一些而已。),而宏观经济调控是在市场经济进入到成熟阶段以后才出现的,在市场经济进入到成熟阶段以前不存在宏观经济调控,在市场经济出现以前也不存在宏观经济调控。在西方国家,只是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才出现宏观经济调控,如果从16世纪算起,在市场经济阶段,宏观经济调控出现的时间要比经济管制出现的时间晚了400多年。

4.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机构不同

经济管制涉及的具体领域很多,部门中实施经济管制的机构既包括司法机构,也包括行政机构,既包括司法机构和行政机构,也包括各级地方司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在行政机构中既包括纯粹的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如银行、财政部等),也包括其他专门的经济管理机构(如证券监管机构、保险监管机构等)、非经济管理机构(如文化管理机构、环境保护机构、药品管理机构等)以及综合性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依照颁行的法规在各自管理的领域对被管制者依法进行管制。经济管制具有很强的行业性,即依照行业性质,由设立的主管机构对被管制者进行管理和监督(如商业银行一般主要由中 央银行进行管理和监督,投资银行主要由证券监管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保险公司主要由保险监管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但经济管制的行业性并不排斥其他管理机构依法对被管制者进行管理和监督,同时也有许多行业同时受多个管理机构的管理和监督,这些管理机构拥有非重复的,但对被管制对象的活动的影响几乎具有同等的制约力和管制权。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机构则主要是的行政机构,并且主要是行政机构中的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在宏观经济管理机构中主要是银行和财政部。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机构的数量远远少于实施经济管制的机构。

5.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手段不同

虽然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具体实施手段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管制或者调控对象的特征与行为的变化、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制度的演进等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两者的区别还是相当大的。经济管制的实施手段主要是行政、司法手段,因此具有强制性,虽然经济管制肯定会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但主要并不是通过对市场的调节,改变市场来达到管制的目的,而主要是通过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直接管制而达到管制目的的。对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处罚直接减少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利益,但经济当事人由此造成的损失并不是来自于市场,对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奖励会直接增加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利益,但经济当事人由此获得的利益同样不是来自于市场,而是来自于,来自于的行政机构或者司法机构,这种直接来自于的经济处罚或者经济奖励在这里仍应归于行政或司法手段,因为它们是行政管理和监督、司法管理和监督的工具。在经济管制中,的角色定位主要是“裁判”。需要说明的是,经济管制本身并不排斥经济手段的运用,有的领域也需要当“运动员”,最近一二十年来,无论在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 济管制一般来说并不存在微调与大调问题,因为经济管制是依律行事,按照法规应该受到什么处罚就给予什么处罚,应该受到什么奖励就给予什么奖励,同业者间的区别会相当大。当然对于一些经济活动,是加大管制力度,还是减轻管制力度,也需要做出选择,但这种选择与宏观经济调控力度的选择不同,它与宏观经济失衡的程度无关,与经济周期性运动无关,而是取决于公众的认识、技术水平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等方面的因素,力度加大或减轻一般会表现为长期趋势,而不是短期性的周期性的变化。

因此,我们就能发现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运用具有典型的逆经济运行的特点,而经济管制则不具有这一特点,无论是在经济萧条时期,还是在经济繁荣时期,只要经济管制制度未变,管制政策就不会有变。

7.经济管制、宏观经济调控与产业政策的关系不同

宏观经济调控可能会对产业发展产生影响,因为宏观经济调控可能会改变相对价格,如果宏观经济调控改变了相对价格,那就会改变产业的比较利益,从而会引起经济资源在产业间的重新配置。就其性质而言,可能产生有利于产业政策的效果,也有可能产生出不利于产业政策的效果。不过就宏观经济调控本身而言,其性质、目的等等都与产业政策无关,宏观经济调控并不是为了产业政策的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

经济管制则不同,经济管制虽然并不是只服务于产业政策,但是它是产业政策的必备工具,要实施产业政策,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管制,否则,产业政策就是无效的。例如要支持幼稚产业的发展,就要对外实施进入管制政策和其他相关管制政策;要促进一个行业的竞争,就要实行反垄断、鼓励进入和促进公平竞争的管制政策;要压缩有较大污染的行业生产规模,扶持污染小的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就要采取抑制前者、鼓励后者的进入管制政策、污染排放管制标准与排放数量的管制政策、污染排放税政策等。

8.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对象不同

宏观经济调控的对象是无选择性的,它是通过对市场的调节而影响微观经济主体,宏观经济调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全局性,虽然市场的影响程度对不同的微观经济主体会有所差别,但由于宏观经济调控所要改变的是宏观经济变量,因此任何微观经济单位都难以避免地要受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因此宏观经济调控的对象实际上是针对所有的经济主体。就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的性质来看,可能使所有的经济主体受益,也可能使所有的经济主体受损,也可能使一部分经济主体受益,而同时使另一部分经济主体受损。从社会整体而言,一项正确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将会增进社会福利。

经济管制的对象则是有选择性的,它所管制的是具体的微观经济单位。例如基于保护环境而实施的污染排放管制的管制对象只是污染排放单位,其他单位则不在管制之列。微观经济单位如果违规,将会受到管制机构的处罚。任何经济单位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如果不在经济管制的范围之列,它就不会受到经济管制机构的约束。虽然经济管制造成的影响可能是全局性的,不过一般来说,其影响的局部性更强。

9.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着差别

无论是经济管制,还是宏观经济调控,都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具有影响。不过两者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是存在着差别的。这种差别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1)影响的时间长短不同。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具有非持续性的特点。原因在于:第一,微调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较小,大调才会明显地影响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而大调所具有的周期性的特点,使得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具有非持续性的特点;第二,宏观经济调控并不会改变经济制度,即不会改变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这样一旦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发生变化,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就会消失。经济管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则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因为:第一,经济管制总是表现为一种长期的趋势,一项管制制度确定以后,往往会在很长的时期内运行,有的持续几十年,有的持续上百年,有的经济管制制度一经确定,几乎就成为永恒性的了,这样就使得经济管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具有长期性;第二,经济管制制度的变化改变的是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这样一旦经济管制制度发生变化,新的制度会在长时期内影响微观经济单位的行为,从而对经济效率产生持续的影响。

(2)影响的途径不同。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市场环境,或者说宏观市场结构,从而改变微观经济单位的外部环境(压力),来影响经济效率。经济管制既通过改变微观经济单位的外部环境(压力),也通过影响微观经济单位的动力机制和能力,还通过对相对价格或者成本、利润率的影响而影响经济效率。简而言之,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途径具有单方位性,而经济管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途径具有全方位性。经济管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途径的全方位性预示着经济管制会通过渗入到经济机体的内部而在深层次上影响着经济效率,这就意味着一个社会的经济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经济管制制度,低效率社会要提高经济效率就应该主要从经济管制制度的改革入手。

(3)影响的结构不同。虽然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都具有影响,但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影响最大,而对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则比较小。在经济不景气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会使经济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这是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效率的最主要的积极影响。在经济繁荣时,采取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会使经济资源的利用率下降,也会增加微观经济单位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这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由于宏观经济调控并不会增强微观经济单位提高生产效率的动力和能力,因此并不一定能够使微观经济单位努力提高生产效率。虽然宏观经济调控可能会改变要素或者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而具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可能性,但一方面相对价格的变化可能会出现不利的变化,从而出现恶化资源配置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素的流动性等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条件并不是宏观经济调控所能改变的,因此即使要素或者产品的相对价格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也会因为其他条件不具备而不能改变资源配置,从而不能使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而要具备这些条件恰恰需要经济管制制度的改革。

与宏观经济调控一样,经济管制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都具有影响,但与宏观经济调控不同的是,经济管制不只是主要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产生影响,而是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经济管制对经济资源利用率的高低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进入管制、过程管制等都会影响经济资源的利用率。例如, 响。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企业有无提高生产效率的内在动力、能力和外部压力,经济管制对这几个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经济管制可以削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内在动力和能力,减轻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外部压力,也可以增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内在动力和能力,增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外部压力,好的经济管制制度应该是能够增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内在动力、能力和外部压力的制度。其三,经济管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经济管制既会影响生产要素和产品的相对价格,也会影响产品生产的成本,影响不同产品生产的利润率,还会影响资源的流动性,因此就会影响经济资源的配置。经济管制可以促进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的提高,也可以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好的经济管制制度应该是能够促进经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制度。

简而言之,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构具有局部性的特点,而经济管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构则具有全面性的特点。

(4)影响的程度不同。由于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在时间长短、途径、结构方面存在着差别,因此两者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程度也存在着差别。由于经济管制对经济资源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时间所具有的持续性、影响途径所具有的全方位性、影响结构的全面性,而这些是宏观经济调控所不具有的,因此经济管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程度自然要超过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程度。

由上可以得出结论,一个社会的经济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经济管制制度,如果要提高经济效率,就必须要改革经济管制制度。

10.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失效的原因存在着差别

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失效存在着共同的原因,但是也存在着差别。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两者在被调控对象俘虏的可能性上存在着差别。宏观经济调控的失效不是因为被调控对象俘虏了调控机构,因为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机构并不与微观经济单位发生直接的联系,而且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是系统性的、整体性的、全面性的,具有非排他性,因此不存在机构设租和被调控对象向机构寻租的条件。宏观经济调控的失效主要在于能力不足,而一般主要不在于权力的滥用。而管制者被被管制者俘虏却是经济管制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在经济管制中,管制机构要与微观经济单位发生直接的联系,管制的利益是可以排他的,而且管制机构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每一级管制机构、管制机构的每一个职能机构都有其独享的管制权,并且这些管制权又是被分配给一个一个的作为管制者的自然人手中,管制权都是人格化了的,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的直接联系使得管制具有了一对一的“交易”的性质,这样就存在着管制者设租和被管制者寻租的条件,从而也就出现了管制者被俘虏的可能性,一旦管制者被俘虏,就会出现管制失效。在经济管制中,不仅管制的执行者存在着被被管制者俘虏的可能性,而且管制规则的制定者也存在着被被管制者俘虏的可能性,在管制规则的制定中,所谓上的“看不见的手”(特殊的利益集团等等)发挥的作用往往相当大,这样就使得管制规则本身与管制应该实现的目标相背,即管制规则背离效率和公正而出现的管制规则的扭曲。由于管制规则的制定者被被管制者俘虏而导致的管制规则的扭曲对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的损害比由管制者被俘虏对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的损害更大。

11.经济管制、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自由的影响存在着差别

经济自由是指微观经济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按照自己的意志地做出经济决策的自由。经济自由是市场经济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质和特征,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没有经济自由,就没有市场经济。经济自由使得市场经济具有多方面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不可能具有的优越性,但同时无约束的经济自由也会使市场经济难以避免地产生多方面的缺陷。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都是市场经济中对经济的干预,它们都会对经济自由产生影响。无论是经济管制,还是宏观经济调控,实质上都是市场以外的力量——对经济自由施加的约束,但是两者对经济自由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是存在着差别的。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自由的影响是间接的,它并不直接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决策进行干预或限制,它是通过改变宏观市场环境而对经济自由产生影响的,其对经济自由的影响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除非宏观经济调控采取直接的经济管制的手段,否则宏观经济调控并不会直接剥夺或限制经济自由。因此以间接干预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对经济自由的影响程度也要小一些。经济管制则不同,它对经济自由的影响主要是直接的,因为它要直接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决策进行干预或限制,因此经济管制会直接剥夺或限制经济自由,经济管制对经济自由的影响主要是差别性的。例如进入管制直接剥夺或限制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自由,价格管制直接剥夺或限制了卖方和买方的价格决策自由,出口管制直接剥夺或限制了出口商的出口决策自由。不过管制也会对经济自由产生间接影响,因为管制会影响产业环境。由此,经济管制对经济自由的影响要比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大。因此,在市场经济中,尤其要对经济管制的边界给予明确的界定,对的经济管制权予以明确的规定,否则就会导致经济管制的无限延伸,就会不正当地侵害经济自由,从而损害经济效率。

由上可见,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两者都是的重要经济职能,但是两者的差异是明显的、多方面的。

二、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相互联系

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存在着明显的、多方面的差异,但是两者也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两者的联系并没有为将两者混同提供依据,但是明确两者的相互联系也是经济理论研究应该关注的,并且两者的联系也是两者关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两者的联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和范围都是由市场缺陷所规定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都是由市场缺陷所产生的,虽然与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相联系的市场缺陷存在着差别,但都导源于市场缺陷。如果不存在市场缺陷,那就不需要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市场缺陷是市场经济内生的,市场经济内生的缺陷使得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遭到破坏,或者市场经济本身不能保证满足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所需要的条件,或者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导致经济效率的下降或者低下,从而使得仅仅有市场力量并不能使社会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的有效的利用,不能实现社会在已经拥有的可资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条件下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某些市场缺陷可以由第三种力量的作用得到或多或少的弥补,但第三种力量的作用存在着根本的缺陷,并不能作为弥补市场缺陷的依靠力量,(注:参见曾国安:《经济学》,武汉,湖北出版社,20xx。)因此只能由充当弥补市场缺陷的依靠力量,弥补市场缺陷需要根据市场缺陷的不同领域分别通过实行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来实现。虽然实行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并不一定能够弥补全部的市场缺陷,但它却是一个社会弥补市场缺陷的最终依靠力量,而且只要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就可以与市场力量这只看不见的手一道不断增进社会福利。(注:无论是市场缺陷,还是第三种力量的缺陷,抑或缺 陷,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由人类的生产能力的有限性所决定的,因为市场经济、第三种力量以及都是人类社会的事情,没有人,便无所谓市场经济、第三种力量和。虽然人类的生产能力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实践的发展、社会制度的不断改进(简而言之是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而不断增长,但相对于人类的需要,相对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仍然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即便是进入到所谓的知识经济社会,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仍然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如何使经济资源得到充分的有效的利用,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挑战。)

市场缺陷导致了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也同时规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范围。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都在于弥补市场缺陷,因此,无论是经济管制,还是宏观经济调控,都不能渗入到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而只能进入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这从根本上规定了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边界。虽然两者在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起作用的“领地”有不同,但从它们都只能在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发挥作用这一点来看是相同的,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范围都是由市场缺陷所规定的。

2.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主体都是,都是的基本经济职能,最终目标都在于提高经济效率

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都是由市场缺陷所引起的,都在于弥补市场缺陷。尽管实施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具体的职能机构有不同,但都是机构。实施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既不是企业、居民,也不是第三种力量,而是。

在市场经济中,要履行多方面的具体的经济职能,主要包括:维护产权;抑制、限制或消除垄断,促进市场竞争;解决外部经济效应问题;提供和鼓励提供公共物品;提供信息和促进市场信息供应量的增加;补充市场的不完善,提供或鼓励提供市场供应不足的私人物品;进行收入再分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限制非市场品的生产和消费,禁止有害物品的生产和消费;矫正宏观经济失衡,维护宏观经济平衡,促进宏观经济稳定;调节经济结构,促进结构平衡等。任何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的都应该履行上述经济职能。而这些经济职能可以归结为两个大的方面,即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中,要充分弥补市场缺陷,使社会的经济效率达至最优,既需要实行经济管制,也需要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只有有效地实行经济管制和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才能有效地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于市场缺陷内生于市场经济本身,因而具有长期性,对经济的干预,离开了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社会的经济效率都会无法达到最优水平,所以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是的基本经济职能。

虽然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具体目标不同,两者的干预对象、方式、方法等等都存在着差别,影响经济效率的时间长短、途径、结构、程度也存在着差别,但是不管是经济管制,还是宏观经济调控,从它们的最终目标来看,都是要通过对经济的干预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增进社会福利。

3.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是相互补充的

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都是的基本经济职能,由于两者导源于市场缺陷的不同方面,由两者的性质决定了两者功能上的差别,决定了各自适于弥补不同类型的市场缺陷,也就是说,应该实行经济管制的就不适于采取宏观经济调控,归属于宏观经济调控的就不应该采取经济管制,经济管制不能代替宏观经济调控,宏观经济调控也不能代替经济管制,两者的关系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两者这种相互补充的关系决定了只有既能有效地实行经济管制,又能有效地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才能实现有效地履行应该履行的经济职能的目标,市场缺陷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

4.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制度都需要不断地发展

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是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能够进入的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些领域就一定要无条件地实行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这里涉及到的能力。如果进入这些领域不仅不能起到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使社会的经济资源完全浪费,反而因为在这些领域实行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而损害了市场机制在其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的作用的充分发挥,那么就不应该在这些领域实行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因为实行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结果不是增进社会福利,而是减少了社会福利。能力是人类生产能力的组成部分,人类生产能力的增长包含着能力的增长。能力的增长使得可以进入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中的更多的领域,经济管制制度和宏观经济调控制度也因此要相应地发展。

市场力量作为人类生产能力的一部分,也是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这就使得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与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领域的结构会发生一些变化,基于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和范围都是由市场缺陷所规定的,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对象、手段等都应该做一些相应的调整。

随着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实践的发展,人类会发现和掌握实行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更有效的方法,更有效的具体的手段,更恰当的干预力度和时机,更好的决策制度,更好的机构设置,更好的机构协调机制等等,人类自然就应该利用这些新的知识来改进经济管制制度与宏观经济调控制度。

经济管制制度与宏观经济调控制度的不断发展是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有效的必要条件,也只有经济管制制度与宏观经济调控制度能够得到不断发展,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才能成为增进社会福利的手段。

5.经济管制的有效性与以间接干预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1)经济管制的有效性会影响以间接干预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如果经济管制的范围、程度等超越了其应该有的边界,宏观经济调控不可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例如如果存在着普遍的市场进入管制、普遍的价格管制、普遍的投资管制、普遍的分配管制,那么无论如何努力,以间接干预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都不可能有效。(注: 的有效性也可以作为判断传统的经济管制制度改革进程的一项指标。)经济管制制度所影响的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微观基础。以间接干预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要有效地发挥作用,需要微观经济单位享有的经济决策权,有自己的经济利益,自己承担经济风险,需要有灵活的价格机制,经济资源能够自由地流动,需要有发达的高度竞争性的市场,这些条件在存在普遍的严格的经济管制的经济中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经济管制既可以为以间接干预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有效地发挥作用提供有利的条件,也可以成为以间接干预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障碍。

(2)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也会影响经济管制的有效性。例如如果国民经济处于总需求严重超过总供给,通货膨胀高居不下,的反垄断管制政策就难以奏效。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够为经济管制的有效性提供有利的条件,宏观经济调控的失效则会使失衡的宏观经济成为经济管制有效性的不利因素。如果宏观经济调控本身导致了宏观经济失衡或者加剧了宏观经济失衡,这样的宏观经济调控就成了经济管制有效发挥作用的障碍。

6.某些经济管制在特殊条件下也可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与实现宏观经济调控调控目标相关的经济管制可以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例如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而对汇率进行管制,为解决通货膨胀而对利率、银行的贷款规模、企业的投资规模和薪酬进行管制,为提高就业率而对雇主辞退在业者进行限制等。不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某些经济管制在特殊条件下也可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实际上是说为了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可以采取管制手段,而不是说这些管制是正常的经济管制的现成的组成部分,因为这些管制本身是不应该存在的。因此经济管制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是应该受到严格的限制的,只有在间接干预无法矫正业已出现的宏观经济失衡,而宏观经济失衡对于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对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也就是说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时,才可采取管制手段矫正宏观经济失衡,因此经济管制只能作为市场经济中特殊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临时性手段,而不能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常用手段。经济管制手段的运用应该有严格的法律程序,有严格的范围限制和时限,一俟危机缓和,就应该撤消管制,而完全采用常规性的间接干预手段。

三、关于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几点思考

基于上述对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的讨论,考虑到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在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方面,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1.不能混同经济管制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经济管制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有相互联系的地方,但两者的差别也是明显的。在制定经济调控政策时,应该考虑两者的差别,在政策工具的选择、职能部门的分工等方面都应该有相应的差别。如果将经济管制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混同起来,在政策工具的选择、职能部门的分工等方面就会出现错误的选择,导致的结果要么是经济管制的目标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无法实现,要么是使对经济的干预不仅不能弥补市场的缺陷,反而会强化市场缺陷,而且会使对经济的干预成为导致效率下降的因素,总的来说会导致失效。如果失效由此引起,这样的失效比市场失效更糟。

2.应该不断完善经济管制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市场经济需要对经济实行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也应该成为弥补市场缺陷的主要力量和最后依靠力量,但是否能够有效地实行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呢?这取决于多种因素,除了受政策性质的影响外,干预方式的选择、政策工具与力度的选择、实施政策的能力等都会影响政策的效力。不是万能的,不可避免地会在干预方式的选择、政策工具与力度的选择等方面出现或多或少的错误,甚至制定的政策本身就是错误的。减少错误才能提高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效力。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规律,不断改进和完善经济管制制度和宏观经济调控制度,不断提高制定和实施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从而不断完善经济管制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不断提高经济管制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效力。

3.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应该法治化

在市场经济中,应该通过实施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弥补市场缺陷,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但与企业、居民、民间组织等不同,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它是公共权力的垄断机构,它享有立法权、司法权,它是唯一合法享有的机构,它能够动用强制力贯彻它的意志,这为实施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来弥补市场缺陷提供了前提,也是它作为弥补市场缺陷的主要力量和最后依靠力量的根本原因。但它作为公共权力的垄断机构也同时造成了它不作为和滥用权力的可能性。无论是它不作为,还是它滥用权力,都会造成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失效。要防止不作为和滥用权力,不断提高有效实施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就应该为此提供制度保障,根本的唯一可行的制度保障就是法治化。进行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从性质上来说是受托行为,即它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公众赋予其公共权力,它运用这种公共权力,代表公共利益,贯彻公共意志,进行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因此,首先应该通过立法明确进行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权力和责任,无论是的行政机构,还是的司法机构,其履行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权力和责任都应该由法律予以明确的规定,应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各层次、各职能部门所享有的权力和应该履行的职责,都应该由法律予以明确的规定,从立法上防止缺位和越位;其次,应该通过立法和司法对各层次、各职能部门所享有的进行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权力和责任进行监督,并进行相应的激励和惩处制度,一方面防止不履行进行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责任,另一方面一旦出现滥用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权,就及时予以纠正;其三,应该通过法律对进行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程序予以明确,保障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制定的性和科学性,一方面防止中的看不见的手起作用,另一方面防止机构出于自身利益而无限扩张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范围的行为和随意制定政策而扰乱经济正常运行的行为。只有将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纳入法治化轨道,方能限制权力的无限扩张,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才能被限制在弥补市场缺陷的范围内,才能促使切实履行它所应该进行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责任,经济管制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才能成为弥补市场缺陷、促进经济效率提高的有益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斯蒂格里兹:《经济学》,中文版,,春秋出版社,1989。

2.斯蒂格里茨:《为什么干预经济》,中文版,, 出版社,20xx。

第三篇 浅析发展第三方煤炭物流促进山西经济发展_物流管理论文

[摘 要]山西省作为一个煤炭大省,具有发展煤炭物流的天然优势,发展煤炭物流对促进山西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煤炭物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第三方煤炭物流,培养技能型煤炭物流专业人才,对于促进煤炭物流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煤炭物流;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

1 发展煤炭物流,对促进山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物流产业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国际上普遍认为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物流产业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与国际相比,我国物流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目前,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大约为18%,与全球的平均值12%相比,仍高出6个百分点,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因此,发展现代物流业,降低物流费用是提高我国经济效益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为此,于20xx年2月通过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成为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唯一的服务业,可以预计这将极大地促进物流业在我国的发展。

(2)发展煤炭物流产业是山西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山西作为煤炭大省,发展煤炭物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是产业优势,山西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煤炭资源探明储量约占全国的1/4,煤种全、煤质好,目前山西煤炭产量占全国的25%,这种结构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发展煤炭物流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其次是区位优势,山西位于我国中西部结合处,地处全国深能源消费扇形中心,具有区位居中,通达性好的区位优势。WWw.0519news.cOM

第四篇 浅析重庆市物流产业与经济[JZ]增长的关系_物流管理论文

[关键词]物流产业;经济增长;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1 引 言

物流产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是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整个供应链,是运用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进行高效率计划、管理、配送的服务业。它是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准确地与评价物流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投资环境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重庆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以“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为战略定位,其自身的区位优势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靠东、靠江、居中。靠东,我国的经济中心在东部沿海地区,重庆能首先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靠江,可打造交通航运中心,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居中,东有湖南和湖北,西有四川和大西部,南有贵州和广西,北有陕西,可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另外还有直辖市和新特区的特殊地位。加快建设和发展重庆物流产业,对于培育和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推动重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将未来重庆建设为国际大都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进一步增强重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一。WWW.0519news.COm

2 研究现状

从国内相关研究来看,关于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关联效应的研究多数是基于定性。目前,理论界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物流推动说,即物流产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物流产业的发展使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扩大了市场的范围,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促进经济的增长。二是经济拉动说,即经济发展拉动物流产业的发展。一方面经济增长将带来物流需求的增加,从而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定量方面,何小洲等以重庆市为例,研究了重庆物流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定量了物流与gdp、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取重庆市20xx—20xx年数据对该问题进行实证,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期为重庆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和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3 实证

3.1 指标选取

根据相关文献衡量指标的研究,借鉴其他学者的做法,选取货运量来描述物流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用x进行标记。经济增长可以考虑“量”上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考虑“质”的提高,本文仅从“量”的角度对经济发展进行衡量,选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地区经济增长,以y来进行标记。变量的样本区间为20xx—20xx年,所用数据来源为《重庆统计年鉴(20xx)》,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不改变协整关系,并能使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性现象,所以在后面的中对货运量和gdp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用lnx和lny表示。

3.2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先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来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及单整阶数、时间序列lnx和lny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时间序列lnx 和lny本身为非平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平稳,这说明lnx和lny是一阶单整序列。

3.3 协整检验

虽然lny和lnx都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但它们可能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这个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即协整关系。

首先,建立lny和lnx的回归模型:

lny=-7.34+1.446lnx(1)

t检验 -15.27 31.58

由表2看出,残差的t检验值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adf的临界值,说明残差是平稳的,所以lny和lnx的协整关系成立。

3.4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将变量的短期关系和长期关系包含在同一个方程内的模型,误差修正模型建立如下:

调整误差修正模型的表达形式:

dlny=0.9598dlnx-0.5088[lny(-1)+7.2425-1.1160lnx(-1)](3)

由此可见:lny关于lnx的长期弹性为1.1160,lny关于lnx的短期弹性为0.9598,即在短期内,物流产业每增加1个单位,gdp增长0.9598个单位,在长期,物流每增长1个单位,gdp增长1.116个单位。

4 结论和建议

根据上述可得,经济增长关于物流产业发展的长期弹性为1.1160,经济增长关于物流产业发展的短期弹性为0.9598,即物流产业不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可以带动gdp增长。基于这一结果,重庆市应大力发展物流产业,使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针对如何加快重庆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

4.1 发挥的主导作用,制订科学的物流发展规划

在《重庆市“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中,重庆市明确提出“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必然要求”。在工作中要时刻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导向,认真重庆市物流需求发展趋势,并力争成为交通运输部、、交通与物流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关键内容。

4.2 把握机遇,完善物流基础设施

早在重庆市直辖十周年庆典期间,就明确了重庆市作为我国第五大铁路枢纽和西部地区铁路枢纽的定位,为重庆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重庆应把握住机遇,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构建公路主骨架、铁路大动脉、水运大通道、空中大走廊、港站大联运的交通新格局,使重庆真正成为四通八达的区域通枢纽。

4.3 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投入为引导,吸纳社会资本,创新投方式,拓宽投领域,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各类经济成分投资重庆物流中心建设。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物流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经营、统一管理,打造核心竞争力。

4.4 加强政策保障,改善物流发展环境

要完善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在各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坚决取消不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歧视性政策,规范收费与税收征管,切实为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4.5 大力培养现代物流人才

要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重庆有一批物流专家长期从事物流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为地方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具有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为物流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发展具有重庆特色和西部特征的现代物流产业,应鼓励有关院校进行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物流学科建设,加大物流人才培养的力度,为重庆现代物流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才智基础。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2]张红波,彭焱.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xx(1).

[3]赵鑫,马书博,崔若光.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探析——以黑龙江为例[j].学术交流,20xx(6).

[作者简介]沈强(1987—),男,山东潍坊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xx级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吴江(1986—),男,四川达州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xx级区域经济学研究生。

第五篇 浅析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质量技术监管工作探讨_物流管理论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质量;产品;技术监管

1 我国在质量技术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我国在质量技术监管方面还存在着多头管理的现象,在质量技术监管的工作过程中,农业、卫生、质检与工商这几个部门实施分段管理,各部门各抓一个环节。表面上看各部门分工明确,实质则是职责不清。因为很难把两个环节彻底割裂,而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又很难实现无缝衔接,所以这种多头管理格局极易留下质量技术监管的灰色地带、盲区,这不利于质监的连贯性与整体性。

(2)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多层次质量技术监管的体系,我国质量技术监管体系的层次相对单一,主要以为主,但各部门还没能有效形成工作合力,而且力量有限,需要给市场中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企业严把质量关,所以在客观上还需社会监管作为补充。但是民间质检机构与行业监管机构还不发达,无法完全填补监管所留下的空白。另外,尽管媒体监督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是缺乏一定的专业性,而且媒体声音在向质检部门传递的过程中还有可能存在时滞。

(3)目前,我国质量技术监管的手段总是滞后于市场的动态。从三鹿奶粉事件中就能看出质量技术监管所存在的巨大漏洞。由于蛋白质检测所采用的方法极易被人利用,在原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含氮量为66%),从而使蛋白质检测的结果得以提高。这一质检手段虽然在国际通行,但是媒体此前就已经报道过在宠物食品中放入三聚氰胺的事件,在原奶中增添蛋白精也是业内公开的秘密。Www.0519news.Com由此可见,三聚氰胺对于食品质量安全所产生的影响早已初见端倪,但是质检部门却没有及时关注市场动态,更难以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2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加强质量技术监管的重要意义

(1)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加强质量技术监管可以使市场经济秩序得到有效维护,同时还能使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扶优治劣与规范市场作为质量技术监管的一项基本功能,它能够使市场良性运行,是维护市场主体(包括生产者与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主要手段。有些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经常降低产品质量,只注重短期收益,而忽略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同时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生产者与消费者一直处于产品信息不对称的特殊地位,所以必须加强我国的质量技术监管,加大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强制规范与甄别力度,从而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加强质量技术监管能够使市场质量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并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得到促进。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由于各大企业对指令性的计划负责,因此存在着严重的轻质量、重产量的倾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在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又在一段时期内过分注重外延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得一些产品的质量严重下降,大量粗制滥造以及低水平生产的产品开始出现,精品与名品则是少之又少,产品质量意识有待培育与加强。所以,应加大质量、技术监管的力度,质量技术标准必须与国际接轨,采用科学的计量手段与技术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并以此来引导消费者,从而为企业树立起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的核心理念,使企业逐步走向内涵集约型的增长道路,从促进微观主体转变入手,以此带动宏观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

(3)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以此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企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提高产品质量,这是竞争的核心。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与资源优势,一举成为世界工厂,但是随着工资水平与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我国产品价格优势已经受到了很多发展 (3)不断完善产品质量信息系统的建设,并提高产品质量技术监管的手段和市场需求契合度。建立健全部门内部,部门和民间质检机构、行业协会之间的产品质量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并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与风险防范。把产品质量信息纳入企业的信用记录,并作为企业申请、立项与减免税费的主要参考依据,通过媒体与网络等多种方式向社会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加强对新产品、新行业质量技术标准研究,按照市场动态与质量信息及时发现产品质量技术检测手段与项目存在的不足,并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适当的更新调整。

(4)质监部门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与直接。正确履行职责,全面整合质量技术监督职能,为经济建设服务,是质监部门应有的工作职责。如何从工业生产、国民经济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准服务经济建设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发挥部门的职能优势,把好生产源头关,提升企业内质,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成了当前质监部门必须努力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质监部门只有很好地了解和掌握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把质监部门的各项职能职责融入到当地党委促进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之中,才能针对当地区域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的特点,研究制定出实实在在、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

4 结 论

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全社会的人身健康与财产安全,这就需要加强产品质量方面的理论研究。在质量监督过程中,由于对相关执法理念存在偏差,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与体制设计不合理,从而给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质监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阻力。因此,建议要全力承担起全社会的产品质量重任,并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以促进我国质量技术监管的发展。

[作者简介]顾春华(1968—),女,江苏响水人,大专学历,工程师,现就职于盐城市滨海质量技术监督局,研究方向:质量技术监督、食品安全、食品、化工检验检测、质量、计量、标准化。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mianfeilunwen/jingjilunwen/2116.html

《投资行为将会限制中国的经济增长吗?_投资决策论文五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